1、一、原文:《恶之花》(法) 波德莱尔为了取悦于野蛮的人,为了向魔鬼们神气十足的奴仆,献媚,我们竟侮辱。
2、我们所热爱的人们,奉承我们所厌恶的人们,我们竟使被人无故鄙视的弱者伤心,我们竟沦为奴颜婢膝的刽子手,我们竟向极度的愚昧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3、向公牛脑袋般的愚蠢致敬,我们竟为腐败,所发出的微光祝福。
4、我们竟亲吻呆若木鸡的蠢物,并表示无限崇拜,最后,为了把眩晕。
5、淹没在狂热中,我们竟至于,仿佛因诗才而骄傲、以表现日趋,没落的事物所引起的兴奋。
6、为荣的神父,未渴而饮,未饥而食,快把灯吹灭吧,别再迟疑,让我们躲入黑暗深处。
7、二、含义:恶之花其色艳而冷,其香浓而远,其态俏而诡,其格高而幽。
8、它绽开在地狱的边缘,说某人是恶之花,意思是说她外表及其美丽动人,但却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人物。
9、《恶之花》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,也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。
10、波德莱尔描写丑和丑恶事物,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。
11、他认为应该写丑,从中“发掘恶中之美”,表现“恶中的精神骚动”。
12、波德莱尔在描绘人的精神状态时往往运用丑恶的意象。
13、他认为丑中有美。
14、与浪漫派认为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、优美的观点相反,他主张“自然是丑恶的”,自然事物是“可厌恶的”,罪恶“天生是自然的”,美德是人为的,善也是人为的;恶存在于人的心中,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中心一样。
15、恶之花是来自于波德莱尔的长诗《恶之花》,这是一卷奇诗,一部心史,一本血泪之书,恶之为花。
16、扩展资料:创作背景19世纪的末期法国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,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,肉体上的欲望的沉沦,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态。
17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,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,五花八门的现代派文学派别先后出现,到20年代形成高潮。
18、值得一提的是,一八四八年革命是法国文学的一个转折点。
19、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失去了前期的热情和锐气,强调以“科学的精神”追求更精确的描写和纯客观的分析。
20、19世纪80年代,在法国,正式打出了象征主义的旗号,并逐步形成了象征主义作家队伍。
21、作为这一过渡时期的现代派文学代表人物,波德莱尔不堪忍受家庭束缚,带着生父留给他的十万法郎遗产离开家庭,放浪形骸、标新立异,想以此表示他对正统的资产阶级生活的轻蔑。
22、波德莱尔的忧郁既与生俱来,同时也是后天形成的,是作为一个社会个体的人在失落其价值、找不到出路后内心的压抑、躁动的表征。
23、它反映了人与时代、社会的冲突。
24、他忧郁、孤独、高傲、悲观、叛逆,是顽固的个人主义者。
25、从而也创作出更多焦灼的充满罪恶感的诗歌。
26、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恶之花。
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,希望小伙伴们会喜欢。
关键词: